LOGO

熊小那的主题 / 第16页:

绘本是最有创意的书籍,是“综合性美术设计”。 很多绘本大师,其实不是出自绘画艺术领域,而是出自设计艺术这个领域,比如说我们熟悉的李欧李奥尼、五味太郎、宫西达也,还有法国的姆纳里。他们这些人都是设计出身,比如五味太郎,他学的是工艺美术设计,宫西达也这就是后来也做过平面设计的工作,而李欧李奥尼则是世界很有名的设计师。绘本之所以创意频出,是因为文字语言、绘画这两种媒介的结合给创意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比如在《好饿的小蛇》里,宫西达从一开始就给小蛇带上了一顶皇冠,意味着对儿童的敬畏,儿童具有强悍的生命力。 还有《迟到大王》,充满了创意性的设计,老师的博士帽是对知识的象征,老师的手把书桌严严实实遮住,表示了老师的霸权。孩子迟到的原因也是非常奇特。看环衬里的图大有深意,写错的字“丢”写成“去”很有讽刺意味,抄到第N遍开始就写错,所以即便罚抄300遍也没有用,都是错的。 再看看另一本很独特的书《...

含书5册 资料1份

绘本是最能与读者互动,最具有建构性的书籍。 绘本提供的故事,松居直说过,说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都在说话来表达同一个主题。意思是说绘本会讲两个故事。 而诺德曼说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故事。绘本有三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在哪里呢?其实并不在具体的那个绘本作品里,而是在读者的头脑的想象世界之中,阅读者根据文字讲的那个故事以及图画所暗示的那个故事这两个故事所提供的信息,然后进行建构,创造出属于读者自己的那个第三个故事。关于这个问题,一个最典型的绘本那就是《母鸡萝丝去散步》。 《我的爸爸叫焦尼》属于故事的创意,《母鸡螺丝去散步》则是文图结合的创意。可以对比着看,感受下差别。 from朱自强

含书2册 资料0份

从媒介理论的角度研究绘本,还会发现绘本为什么这么好的另一个奥秘:绘本是一种统合了视听觉的艺术。 因为发现了这一魔法,松居直支出了绘本阅读的一个原则:“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松居直的这段话,解释了绘本阅读的最大秘密!是最具价值的一个发现! 在优秀的绘本中,很多都被拍成了动画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绘本这种艺术本来就具有动起来的品质。如果调动两种感观就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官,调动一种感官更能获得丰富的阅读和审美的感受,更能使阅读获得丰富的乐趣。孩子们一见绘本就着迷,就爱不释手,除了里面提供的有趣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这种同时调动视听觉的阅读方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我们举几个“用耳朵听来的语言,不断使画面活动起来”的例子。 from朱自强

含书2册 资料0份

绘本阅读的确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思维,这主要是因为绘本作品具有可预测性。 比如《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我们到车站的时候,一阵大风吹过来,把妈妈的帽子吹跑了。 哦,糟糕,妈妈说,你们乖乖的留在这里,我去捡帽子。 妈妈去捡帽子,我们坐下来一直等一直等,妈妈好久都没有回来,我们开始哭了。 一位警察叔叔走了过来,我们的妈妈不见了,我们边说边哭。 她叫什么名字? 警察叔叔问。 妈妈。 (这是典型的儿童中心主义时期的认知的方式。) 警察问,她长什么样子? 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孩子,把眼泪擦干,我们去找她。 那就去找一个最美丽的女人。 这位是不是你们的妈妈? 警察叔叔问。 不是,我们的妈妈很强壮。她都自己拿东西。这个美丽的女人不强壮,也不自己拿东西。 这位(自己拿东西的)是不是你们的妈妈? 不是,我们的妈妈不看报纸,可是她读很多书。 这要到哪儿去找? 对,要到图书馆。 这位是不...

含书3册 资料1份

绘本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好资源。 前苏联有一位著名的绘本作家叫拉乔夫,他的《手套》是绘本中的经典。 写的是一个老爷爷带着他的小狗,到森林里去,半路上,一只手套掉在雪地上,他没有发觉,继续往前走。 过了一会,一只小老鼠跑过来了,这是谁的手套? 我搬进去住吧,就住了进去。 过了一会,来了一只青蛙,青蛙就问是谁啊,住在手套里的是谁? 我是能吃的老鼠,你是谁啊? 我是腾腾跳的青蛙,能让我住进去吗? 可以啊,请吧。 就住进去两个人。 过了一会儿,小兔子跑过来了,小兔子就问住在手套里的是谁啊? 我们是能吃的老鼠和腾腾跳的青蛙,你是谁啊? 我是飞毛腿小兔子,能让我住进去吗? 可以啊,然后住进去三个。 接着来了狐狸,狐狸就问住在手套里的是谁啊? 这些反复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对幼儿来说不论是作为故事,还是作为语言教育和思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对狐狸的问题,回答是我们是能吃的老鼠、腾腾跳的青蛙和...

含书2册 资料0份

松居直认为,文字+图画=有插画的书,文字×图画=绘本。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看的书,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是孩子听着大人读让书上的画面动起来的过程。比如《拔萝卜》。 《拔萝卜》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幼儿故事。我看到的版本是俄罗斯的民间故事由阿•托尔斯泰写文字,日本一位画家佐藤忠良,把这个文字画成了一本绘本,叫书名《大萝卜》。我在《儿童文学》的一种教材里看到对《拔萝卜》主题的归纳,说是当好你给孩子讲团结力量大这个道理的时候,他不太好理解,但是如果你给他讲拔萝卜的故事,他对团结力量大这样一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 大人对《拔萝卜》归纳和分析对不对呢? 我们不能绝对说他不对,但是我们看看他和孩子的感受有没有区别。我曾给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讲过这故事。 这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个老爷爷,种下了一颗萝卜,他就盼着萝卜快长成大大的甜甜的萝卜,萝卜长啊,果然长成大大的甜甜的萝卜,老爷爷就去拔萝卜,拔呀拔不动,老爷爷...

含书4册 资料0份

通过《这不是我的帽子》、《哭了》探讨了绘本中所包含的人性的思想。比如,看似幽默诙谐的《这不是我的帽子》也包含着人性善恶的判断;而绘本对人性的表现,不一定都要集中于善恶这类重大问题,因为儿童是核心读者,所以,看似日常的人性表现,如果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启发性,也有重要价值,《哭了》 就是这样触摸日常的人性脉搏的感人作品,有着特有的思想价值。 from朱自强

含书2册 资料0份

儿童文学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常常于不动声色之中深刻揭示着生活的本质,成为开启时代心性的一把钥匙。比如, 《森林大熊》是关于现代人的存在的一则“寓言”,它揭示的是在现代文明中,人的“异化”的问题,包括“自我”的危机和人类的生态危机。 《爱花的牛》一书则至少包含了个人主义思想、清静无为的老庄哲学、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尚武”倾向等多种角度的丰富解读性。 from朱自强

含书3册 资料0份

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解决好“教育者”成人与“被教育者”儿童之间的关系。比如, 在《我一直一直朝前走》中,我们看到,如果只遵从成人规划好的直线目标,人生将是一场以目的为导向的“跟团游”,而如果允许儿童自由自主地探索,人生将是一场充满惊喜、收获、爱与温馨的“自由行”。 在《小乔逃跑了》中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成长的动力并非来自教育,而是来自儿童内心。 《吃掉你的豌豆》更是对“教育者”成人的颠覆,但颠覆之后是成人与儿童之见的和解,反应了真实的人性,并提供了一种叫做“宽容”或“包容”的教育思想。 《毛头小鹰》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由他自己决定。 from朱自强

含书5册 资料1份

充满了游戏精神的亲子互动。看似无厘头,本质上是成人获得了儿童的视角,也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含书2册 资料0份

性教育是必需的,但是谈什么,怎么谈是个问题。 如何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呢? 3岁-8岁-12岁-

含书3册 资料0份

掉牙,换牙,对有的孩子是一件大事,有人欢喜有人愁,可谓成长的烦恼。 了解就是消除恐惧的开始,如果这故事还超级好玩呢? 《我的牙掉了》吃着饭突然“咯嘣”一声一颗牙就掉了。 《一颗超级顽固的牙》想尽办法让一颗松动的牙掉下来,还半天不下来,急死! 《我那颗摇晃的牙齿绝对绝对不能掉》这颗牙开始摇晃了啊,千万别掉啊,好担心! 《鼹鼠莫迪和活动的牙》从哭着不愿意失去自己的牙,到主动把自己的乳牙送人,这中间经历了什么? 《海边的早晨》关于孩子换牙期间发生的各种喜怒哀乐。 《富兰克林想换牙》竟然还有人盼望着换牙的!看见别人换牙各种羡慕! 《玛德琳卡》有人掉了颗牙,还通知了整条街的邻居,然后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中国西藏的老太太也来了。呵呵。 《我要我的牙齿》牙掉了,我不要等新牙长出来,我现在就要我的牙!果然是公主思维。 《我的牙齿长大了》换牙了,就说明你长大了啊,牙齿也长大了啊。6岁了,...

含书10册 资料0份

在微信里访问本页
请用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